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报告发布:《2018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丨2018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

第一财经 2018-12-28 12:41:56

责编:王艺

报告显示,在政府鼓励“万众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政策的激励下,中国企业整体的创新实力与创新效率在过去的两年中均有显著提升。

演讲嘉宾:

汇丰中国副行长、工商金融主管 方啸、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思劼、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海闻,

报告解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 任颋

文字实录:

主持人:去年第一财经和汇丰携手推出了《2017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在政府鼓励“万众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政策的激励下,中国企业整体的创新实力与创新效率在过去的两年中均有显著提升。在进入下一个环节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今天,由汇丰银行特别呈现、第一财经出品,并联手北大汇丰商学院作为独立学术支持的《2018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即将在各位共同见证之下进行发布。

这次报告将更多的视线集中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这份报告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启迪和思考?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会请上报告发布的三方代表上台,我们掌声欢迎:

汇丰中国副行长、工商金融主管方啸先生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劼先生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

三位台上请,请三位移步到舞台中央,我们一起聊聊《2018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

主持人:请先允许我作为代表,简单的对三位进行一个采访,先采访一下方啸先生,这是连续第二年,汇丰携手第一财经来到深圳,也是连续第二年发布《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那今年的这份报告,较去年,有什么亮点可以与大家分享?

方啸:熟悉去年那份报告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在去年的报告我们重点向大家呈现了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在创新方面能力的具体的分析,在今年这个报告里面,我们继续了去年的基于大量数据分析以及大量企业调研所呈现给大家的对创新发展的见解的分享,同时我们最大的亮点我相信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话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开始的时候我也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一个国家战略,在这样国家战略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独特的地域优势、传统经济发展优势,在这个报告里面我们对所有的优势的分析,是希望能够向大家呈现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未来的大湾区发展的机会以及可能,也希望跟业界各位精英们一起抓住这个机会来促进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谢谢一。来问一下陈总,为什么第一财经连续两年都决定共同去出品这份报告?

陈思劼:这个问题不用过多回答,实际上第一财经和汇丰是非常长时间的合作伙伴,长时间的合作是基于我们两个作为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和观点保持一致,通过多年的沟通,我们在去年开始,联合发布经济方面的相关的报告,今年的报告尤其有意思,我们关注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创新,我们试图给中国的创新企业给出一个维度,给出一个参照照的标准,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之前其实有这样尝试的报告并不多,大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第二个关键词是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从创新角度我们去看它具有哪些优势,我们做了一些陈述,所以这个报告我想是我们这次合作的年度的影响的产品,希望在座的各位从中能够获得启发,回头我们更多的交流。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问问海闻先生,作为今年报告新的合作伙伴加入,对标世界其他著名湾区(例如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环境有什么特点?

海闻:从特点上来讲,我觉得有两个优势,但是也有两个挑战,第一个优势,我觉得我们有后发优势,因为从技术上、创新模式方面,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第二个优势是多样性,可以说相比刚才你提到的三个湾区的话,我们这个地方更有多样性,包括产业多样性,我们不单有新兴产业,我们还有传统制造业,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发明创造,很有可能马上生产出来,同时又可以促进更多的创新发展。还有文化的关系,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广东特别是深圳,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所以甚至最近这几年有很多海归,又把国际创新的理念带回来,这个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刚才你讲的比那三个地方要丰富的。

我们也有挑战,第一是高等教育的短缺,因为湾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创新,很大程度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这个我们需进一步努力。还有就是复杂性,我们是一个国家里面的共同体制,我们在这个体制里面怎么融合,使得创新能够顺利的发展,这也是一个特点和挑战。

主持人:再次谢谢三位,请入座,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初步了解一下今年创新报告的内容。

(播放报告视频)

报告解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 任颋

在汇报整个报告之前,我想把主要发现先给大家讲一下,针对中国企业整体创新发展情况,我们发现有五个方面,其中三个应该说是积极的方面,有两个可能是要进一步提升的方面,三个积极的发现:中国整体创新活动覆盖面广,涵盖了各个区域和行业,中国企业创新体系体现多支柱的形态,国企创新能力较强较集中,民企分布广。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效率增长的关键推动力量,有两个需要改进的方面:创新环境包括内部距离结构、市场环境、社会关注方面仍然需要大量改善。硬创新相对比较薄弱,这是在整体企业创新的主要发现。

从大湾区角度来讲,其中广深港成为创新的都市带,深圳扮演者核心引擎的作用。从我们国家政策来讲,创新发展里面已经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重要的地位。之前经济学家也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主要来源是来源于企业家的精神,因此我们把我们的关注焦点放在创新。

我们依据于联合国的创新评价环境资源绩效的标准建立起我们针对中国特定企业上市公司群体行之有效的创新评估指标,这是一个指标体系,这是简要的介绍,不多说。从特点来讲,我们发现既有创新活动以及创新绩效里面3000多家上市公司里面占了一半,我们选取了1500家企业,这些企业覆盖于内地31个省市,涵盖了所有行业的门类,在地区上集中在东部沿海相对发达的省份,但是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呈现出来了。

从企业现状评估来讲分三个特点,从个体特征来讲的话,我们在这个企业创新体系里面体现的是多个支柱的共生共存的生态体系,民营企业经济在数量上占据了72%,在五大行业里面电子通信、专用设备、家用电器、化学制造和医药制造是凸现行业的要点。中央国有企业创新力整体较强,其他企业创新力局部较强。重工业、轻工业也各自有创新凸显的行业,很多行业其实是没有所谓夕阳的行业,更重要的是夕阳的技术,传统行业仍然可以取得持久绩效的提升。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对来讲创新力更强,传统服务业创新力相对较弱。在服务业里面也逐渐体现在应用领域更强,技术研发领域较弱。我们在新兴经济行业里面发现四弱四强一偏低。在城市分布上,深圳、北京、杭州是比较先进的。

在智能行业和绿色环保行业里面,智能应用服务业创新力强,智能生产设备行业相对较弱,这是我们相对制造层面是有所差别,在环保层面也同样发现资源利用型行业创新能力更强,在新能源技术突破上仍然偏弱。

文娱行业里面创新能力较强,文化传播领域相对较弱,生物医药没有那么突出,尤其在医药器械里面的环境,我们的整体配套资源环境是个短板。从企业创新演进趋势看到我们说创新的水平和创新的资源、创新绩效都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我们整体发现创新环境就我刚才说内部企业治理的结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的关注度,对创新的普遍关注度,这个环节仍然是处于短板的位置,我们的资源投入以及这个企业创新绩效表现来讲,这些年我们看到了正向的进步。

我再概括一下我们在地区层面上看到的企业创新的整体态势,实际上各个省市里面有相对优势的省份,像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等,在企业创新总体均值以及代表性企业的峰值,创新力都是相对领先的状态。各个地区,在增量方面,仍然存在优势。相对来讲,我们也同时看到在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这是整个关于中国企业整体创新形势的一个分析。针对我们今年的特色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来讲的话,我再作进一步的介绍。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在2017年正式进入我们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包括9+2战略城市群体,我们对其进行了整体的评估。在这样的经济区里面,中小微企业占据了企业的绝大多数,普遍都是90%以上,这些城市随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对着贸易依存率更低,更多是内生增长,已经成为这个区域的主导力量。在这个区域的有些城市仍然是有外贸的规模,包括深圳、香港,在高新技术产值上面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个来自于创新驱动,一个是来自给未来创新提供了更强的基础。

在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区域来看的话,在创新资源上各有各的特点,比如中西地区,体现比较好的就是社会福利的支撑,在珠三角文化资源更丰富,在广深港交通基础设施非常发达,整体来讲,我们切身的创新人士所关心的社会福利支持来讲的话,普遍医疗资源在这个区域分布比较均衡,港澳地区以及广州这样的核心城市会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才供应,在广深港澳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是比较充沛的,也有个别城市跟城市体量有一定不均衡性。另外角度来讲知识密集型从业人员普遍也达到了15%以上,香港、广州达到了20%左右。创新来源于资本,香港和深圳都是资本聚集的地方,深圳有一个独特优势在于研发投入,大量的投入到科技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基本支撑。

创新绩效来看的话,港澳整体绩效卓越,他们的人均GDP占据世界前列。在城市来看,广深创新活跃,酝酿突破,从发明专利体系我们可以看到深圳18000多件,广州9000多件,佛山4000多件,就看到创新的漏斗的状态,同时也意味着后发城市仍然有非常强的上升突破的机会。

总结一下,在粤港澳大湾区来看的话,实际上现在已经形成四中心的态势,以深圳为首,广州、香港、澳门,澳门可能和珠海结合,形成一个副中心的态势,围绕广深港科技走廊形成非常成熟的创新圈,沿着广州到澳门以及广州到香港,这样以走廊的态势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深圳扮演着大湾区科技创新绩效的推动引擎的作用。

从中观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逐渐形成了交互的一种协作的一种网络核心,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个图,在广州和深圳之间,他们协作创新的形态已经凸显出来,这个圈子代表两个城市创新规模,最大是在广州和深圳之间,其次在惠州和深圳之间。这是我们看到的大湾区内局部网络的形成,这种局部网络的形成也要依托于非常强的高效的科研研发力量。右边的图四所主要的位居广州的高校,他们在地区协同创新上发挥了重要的连接纽带作用。

从企业微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里面,我们发现几个特点,在我们整体资本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我们看左边的图,资本市场50%可能集中在香港,40%多集中在深圳,剩下的在其他城市,资本相对集中。我们在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带来的绩效上明显产生了正比的关系,研发投入高,企业相对绩效回报相对提升,包括毛利率、ROA都是显著提升,这说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里面已经看到研发投入带来的企业长期的绩效成长以及助推未来绩效成长的潜力,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态势,这就可能是从我们做创新报告来讲的话,可能是重要的发现,对每个企业都有深刻的启示。

总体上,把两个层次的分析的结果向大家作一个汇报,一个是企业整体的,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再花点时间再阅读我们的报告,谢谢。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