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侗寨古榕树下爱的坚守与传承

第一财经 2023-09-01 11:37:14

作者:任绍敏 ▪ 任玉明    责编:朱洁树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村庄,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希望。我们希望通过爱的付出,给孩子、给乡村带来希望,带来改变。”李文说。

编者按:2008年,为助力祖国西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怀抱着“捐建一座学校、培养一批乡村教师、帮助一批学生,进而改变中国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的朴素愿望,汇添富基金和第一财经携手发起设立“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将一次次爱心善举化为一份持续绵长的爱之承诺。

微光成炬,涓流成河。15年来,“河流·孩子”走过祖国中西部的十条河流流域、十个少数民族地区,捐建了10所设施一流的寄宿制“添富小学”,培训了1600多名乡村教师和上百名校长,受益师生超过万人,形成了一套“软性投入为主,硬性投入为辅,软硬兼顾”的运作模式,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品牌公益项目。

6月8日从贵州黎平县回来,眼前一直浮现着古邦小学老师和孩子们纯真的笑容。

阔别11年,再次踏上黎平的土地,变化显而易见。2012年走过的颠簸不堪的泥土路踪影全无,平坦的水泥道,一直通到黎平县龙额镇古邦添富小学门口。

“欢迎你到古邦来,朋友哎!”进入校门前的拦路酒、拦路歌没变,侗歌依然清亮,侗乐依然悠扬,唱歌和奏乐的侗族乡亲们依然热情洋溢。

热情的侗族乡亲们和古邦小学孩子们在校门口,用悦耳的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河流·孩子”志愿者。

11年间,古邦村口那棵600多年的古榕树,一直萦绕在记忆深处,经历4000余天的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盛夏的艳阳下,营造出一大片浓荫。

“在社会的爱心帮助下,我们政府一届一届坚持,农民一代一代坚守,教师们一批一批执着教学,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黎平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11年前在古榕树下,时任黎平县副县长韩鸿毅如此说。

2016年底,韩鸿毅离开县政府,到黎平县政协工作,担任黎平县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作为地地道道的黎平人,他始终关注着黎平的教育发展。他欣慰地看到,2012年以来黎平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带来的改变,也为黎平教育面临的困难而忧心。“黎平县虽然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验收,但依然存在城区学校挤、乡镇学校弱、村寨学校空、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整体不高、教育理念亟待提升等现实问题,制约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数十年的坚守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古代文人曾如此赞叹黎平古邑文化。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的黎平县,距省城贵阳469公里,距州政府271公里,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古邦小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37年,1998年被列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是黎平县龙额镇教育覆盖面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服务周边10个村、14个自然寨、12个教学点、8000多人口。

韦剑1997年从贵州凯里师范毕业之后,一直在古邦小学任教,2003年起担任古邦小学校长。2013年底韦剑卸任校长之后,依然扎根古邦小学,目前是五年级1班班主任。数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在教学第一线。韦剑有机会离开古邦小学,去其他地方发展,但他舍不得这所学校,舍不得孩子们,便一年年坚持下来。

和韦剑一样,数十年投身乡村教育的,还有龙额镇岑引康盛小学校长蒋增民。1994年蒋增民从黎平民族师范学校毕业,1995年9月来到岑引小学。岑引小学历史比古邦小学更加悠久,1927年就已建校。说起一待就是28年的这所小学,蒋增民不无自豪。“每年都有3~4名大学生,是岑引小学走出去的,其中也有211、985学校的大学生。”这些走出山村,领略外面精彩世界的,都是蒋校长的学生,其中还有蒋校长的两个孩子。每逢春节,他们回到家乡,常会到蒋校长家探望,“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让蒋校长的坚守变得更有底气。

像韦剑和蒋增民这样的教师,总是让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添富”)董事长李文很感动。他对第一财经说,每次去添富小学和他们面对面交流,都会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敬业与坚守。“这些老师是打开孩子视野的人,启发孩子梦想的人,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也是孩子们的贵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与无私大爱。”

“河流·孩子”项目15年前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用最长情的陪伴与爱,为奔流不息的孩子们打开未来世界的大门。

“软硬兼顾”的投入

2008年汇添富和第一财经合作的“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下称“河流·孩子”项目)启动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很快形成了“软性投入为主,硬性投入为辅,软硬兼顾”的运作模式。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村庄,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希望。我们希望通过爱的付出,给孩子、给乡村带来希望,带来改变。”李文说。

那些被清澈河水滋养的乡村孩子,也确实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黎平古城,是东下湖广、西上云贵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重地。2012年,“河流·孩子”项目走进贵州,来到黎平县古邦小学,汇添富与黎平县政府共同出资捐建一幢新教学楼,建筑面积865平方米。这幢教学楼2012年9月开工,2013年5月竣工,当年7月启用。

古邦添富小学校长石家海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些年古邦小学硬软件设施变化很大,硬件方面,2013年7月新教学楼落成,校园面积也扩大了,从原来的1300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4000平方米;软件方面,师资力量大大增强,原来民办转过来的老师多,现在增加了不少本科老师。

交通条件滞后曾是制约贵州发展的一大因素。蒋增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有的事,遇到雨天,到镇上一趟需要几个小时,有时候自行车陷进泥土里,得扛着自行车跋涉。

如今,这一制约因素不复存在。2012年贵州高速公路里程只有2630公里,2015年12月31日,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截至2022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31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1500公里。昔日贵州,地无三里平。今日贵州,万桥飞架,条条大道沟通崇山峻岭,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重大跨越。

高速公路也通到了黎平县。黎平县曾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2020年3月,黎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这几年,黎平县还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403个村,村村通公路。

第一财经记者还走访了龙额镇一处黔桂共建的村级教学点——登晒小学,这个小学距离黎平县城107公里。几年前,学校是一所木质结构教学楼,办学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学生课桌椅参差不齐、破烂不堪,教师办公设备不全,学校没有围墙,学生的安全得不到根本保障,学生校舍面积及运动场地也严重不足。在两个省份的共同努力下,投资200多万元,新教学点焕然一新,并于2017年3月投入使用。这个教学点总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还有400多平方米的大操场。

古邦小学的孩子们课间和志愿者一起欢快地游戏。

谈起黎平教育,韩鸿毅如数家珍。他说,2012年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黎平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投入10.12亿元加大教育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基本办学条件。通过上级专项资金拨付、东西协作帮扶、社会捐资助学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助力教育发展。十余年来,黎平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70余亿元。

正是各方共同努力,加大投入,黎平教育十多年来成绩斐然。2020年黎平县成功入选“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2022年,黎平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2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2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15.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58%。

2012年韩鸿毅曾对第一财经记者提到黎平县高中教育的短板,当时该县高中入学率仅37%。他希望通过努力,增加高中数量,让高中入学率达到85%。如今92%以上的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远远超过他曾经的理想。

说到“河流·孩子”项目带来的改变,韩鸿毅特别感谢项目在乡村教师培训方面的努力。他表示,助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河流·孩子”项目共为黎平县乡村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87人次,其中到上海参训69人次,线上远程培训18人次。“河流•孩子”项目创新农村教师课堂建设,还组织上海市优秀教师通过远程线上为学生上课、指导农村小学教师课堂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村教师创新课堂,满足农村孩子同享优质学习资源。

韦剑曾参加三次“河流·孩子”培训,去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他说,培训极大地开阔了他们这些乡村教师的视野,他们会把学到的教学经验和同事们分享,力求惠及更多的学生。

老困难和新问题

走访下来,展现在第一财经记者眼前的乡村小学,基础设施基本够用,学校普遍用上了班班通,在优质学习资源共享方面也大幅改进。但是,师资力量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缺乏,还是共同的难题。

龙额镇中心小学分管3个完小、7个教学点、1所中心幼儿园、2个村级幼儿园、8个民办幼儿园,校长杨昌茂从事教育事业32年,2022年来到龙额镇工作。他说,相比城镇,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弱,缺少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紧缺仍然存在,还有一师一校、一师多班的现象。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贴在教室墙壁的课表上,蒋增民校长承担的课程很多,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劳动教育、写字、综合实践等,包罗万象。登晒小学校长石锦要负责两个班多个科目的教学,包括数学、音乐、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等。登晒小学还设置了课后服务,中午和下午提供给孩子们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比如创意美术、数学思维、书法、侗歌学习、围棋、课外阅读、乒乓球、篮球等。

古邦村村委会主任韦家刚告诉第一财经,村里一共300多户人家,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500多人在外务工,在家的则以茶叶茶油、种植钩藤等增加点收入。父母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杨昌茂和石家海两位校长都注意到留守儿童多可能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而龙额镇没有一位专业的心理教师。因为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溺爱、放任,有的孩子课后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方面,老年人也不懂,孩子可能被不良信息诱惑。这些隐忧在校长们的心里潜滋暗长,也是需要他们密切关注的新问题。

如何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杨昌茂说,他们要求班主任家访,班级学生做到全覆盖,通过家长微信群、电话、QQ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石家海称,他们会给每个孩子建立档案,深入了解家庭情况,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

作为班主任,韦剑更是需要绷紧心弦,他善于从学生的点滴细节入手观察,比如写的字是不是变潦草了,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是不是不够集中等,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防患于未然。

“河流·孩子”这样的项目还能提供些什么助力?韩鸿毅说,当前农村小学音、体、美、劳及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仍欠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理念提升需要得到外界的更多帮助,希望通过采取跟岗学习、培训、远程协同管理等方式进行帮扶,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龙额镇中心小学老师吴本兰也认为,总体师资严重失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乡村要做到很难,希望“河流·孩子”项目帮助提升教育软实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传承与期待

黎平县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侗乡之窗”、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美称。石家海注意到,一些乡镇的孩子不会讲侗话,会唱侗歌的更少。侗族大歌、刺绣、侗布等民族文化不能失传,2019年到古邦小学担任校长后,石家海决定从小学入手,将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他们邀请了当地5位音乐传承人做兼职老师,每周到课堂教孩子们唱侗族大歌。

吴小英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民族文化传承人,除了侗族大歌、侗族乐器,她还会刺绣,那天她穿着自己制作的侗族服装站在古邦小学门口,用优美的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河流·孩子”志愿者们。她和村里的伙伴们希望孩子们学会这些民族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蒋增民校长也很重视民族文化课,他自编安全教育歌、上学歌等侗族歌曲,教给孩子们。他还会弹琵琶、拉二胡、拉手风琴,曾带领孩子们参加黎平县侗族大歌比赛。

古邦小学六年级女生韦祺润就是跟着吴小英他们学会了不少侗族大歌,这个腼腆的小女孩说,喜欢唱歌。她成绩不错,即将进入龙额镇上初中。和我们一起家访时,石家海校长殷切地对韦祺润说:“你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在石校长眼里,学生们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希望他们走出山村,走到外面的世界去。

古邦小学校长和孩子们

8月27日,汇添富基金主办的《河流的歌——“河流•孩子”十五周年公益音乐会》在上海举行,记者再次聆听了吴小英和韦祺润等侗族儿女们演唱的侗族大歌,这天籁一样的歌声感人肺腑。音乐会上,李文动情地说:“如果说,15年前,我们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那么,是无数人共同的努力,用爱浇灌培育出一棵参天大树。”

古邦小学极富侗族建筑风格的校门上挂着一个横幅“欢迎‘河流·孩子’亲人回家”,志愿者们看着这短短的一行字,倍感温暖。吴小英和伙伴们还为志愿者们准备了精美的当地特色小吃油茶。

参与回访的志愿者、汇添富员工小刘说,相处短短的两天就离开,非常不舍,古邦小学的孩子们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乐观、勇敢,积极面对学业和生活。两天的走访很快就结束了,但汇添富人对孩子们的爱心会永远传承下去的。“行程虽然结束,但感动和快乐还在,一起加油!”

李文也表示,未来,汇添富基金与“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也将一如既往地帮助老师和孩子们,支持他们,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共同坚信长期的力量,用最长情的陪伴与爱,为奔流不息的河流孩子们打开未来世界的大门。


【记者手记】古邦村的变与不变

时隔11年,再次踏上古邦村,我一直在观察,它变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最大的感受是交通的变化,当年被颠得从座位上弹起来的经历记忆犹新,行路难如今一去不返。

还有一个感受是,古邦村变新了。村子主干道两边的木楼变少,多了砖混小楼。古邦村韦家刚主任说,他和很多村民还是喜欢木楼,冬暖夏凉,住起来更舒服,但是因为防火的需要,不得不改成现在的房子。

韦主任带我们在村子里走了走,村子更漂亮了,新建的鼎盛鼓楼巍峨壮观,新建的花桥美观大方。村里的小河没变,还是那么清澈,小鱼儿自在游弋。

青山绿水环抱着的古邦添富小学,变得宽敞明亮了。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做游戏,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孩子们走过我们身边,会礼貌地打招呼“老师好”,大大方方。楼梯间,放着一些汇添富志愿者们带来的书籍,几个孩子在翻看,有个孩子索性拿了一本书,坐在地上投入地看起来。

我还注意到,古邦小学多了好几个年轻的教师。他们充满朝气的面孔,让小学多了更多活力。石校长说,这些年轻老师很多是第一次走上讲台,精力充沛,经验还缺点,希望他们成长得更快点,进步慢了,赶不上这个时代。他还希望他们能有机会参加“河流·孩子”项目的乡村教师培训,走出去看一看,学习先进的经验,不要做井底之蛙。

几天走访下来,记者注意到,乡村教育在巨大的投入下硬件改善非常快,但软件的变化要有足够的耐心,百年树人。

“信心很足,热情不减,干劲很足。”和志愿者的座谈会上,龙额镇中心小学吴本兰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正是一代代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让变化一点点发生。

当然,还有“河流·孩子”这样的项目,用点滴微小的努力,用不离不弃的陪伴,期待着“爱能改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