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进博会|从材料到“硬核”装备,跨国巨头追赶氢风

第一财经 2023-11-10 12:06:18 听新闻

作者:冯小芯    责编:乐琰

程迎军谈到,通过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风电等“绿电”电解水制备“绿氢”,在国内已经是一个明确的商业化赛道。

氢不仅仅是广泛应用在化工领域的原料,也是一种清洁、强劲的能源。伴随全球能源转型,以及国内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发展迎来提速。

在本届进博会上,能源技术企业纷纷展出氢能相关的设备、关键零部件等。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氢能整体产业链较长,西门子能源、科德宝、通用电气、林德等企业带来的产品、技术,涵盖了制氢、储氢、用氢等上下游领域。

这些企业追赶氢风

“目前中国每年大约需要生产3000万吨氢气,以主流的化石能源制氢,每生产1吨氢气平均产生10吨左右二氧化碳,以此进行估算,氢气自身的生产过程就产生了约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3%。”科德宝技术创新部中国区未来科技业务高级经理程迎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谈到,通过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风电等“绿电”电解水制备“绿氢”,并用“绿氢”去替代化工、电力、钢铁和交通等行业的“灰氢”以及含碳原料或者燃料,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绿电制氢在国内已经是一个明确的商业化赛道。

据了解,科德宝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跨国企业,成立至今已有170余年,为40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和数千个应用领域提供技术和产品,2022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17亿欧元。

在本届进博会上,科德宝全球首发两款用于绿电制氢的电解槽新品,均由该企业的核心无纺布技术和材料配方研发而成,能有效降低制氢的能耗和成本,提高电解水制氢的安全性。

程迎军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主流的电解水制氢方式是碱性电解水制氢,虽然这个技术路线已经发展几十年,但仍然有许多的技术提升空间,比如其中的关键组件。科德宝有传统技术上的优势,比如无纺布、密封等,这些产品技术应用在氢能上,可以说是传统技术的延伸。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科德宝用于电解槽隔膜基材的无纺布产品短期内有望实现批量应用。”

西门子能源也发布了制氢领域的新进展。在本届进博会上,西门子能源展出了该企业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电解水制氢装置(近4000标方/小时),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一百兆瓦级别的配置组合,这也是该装置首次在中国亮相。

在下游用氢方面,通用电气也在关注氢能,该企业旗下GE Vernova在本届进博会上展出了HA级燃机,其燃氢能力达到50%,并提出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100%烧氢能力。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燃气发电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相较传统煤电,燃气轮机大幅降低了碳排放,混氢和纯氢燃烧将进一步减碳。除了通用电气,西门子能源也在展台上推出了最新一代风冷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效率超过64%。

林德则在进博会上重点展出了贯穿氢能生产、纯化、液化、储运和应用等各环节的先进技术、设备,并利用VR演示,为观众提供林德氢能产业链全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在第六届进博会上,西门子能源展出了具备掺氢能力的燃气轮机。图/周海涛

 

融入中国能源转型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但同时,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电力系统对电力消纳、各类调节性电源的需求迅速增长。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也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平安证券的研报认为,从我国各地已公布的规划目标来看,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规模有望达到7000亿元。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达到1.8亿吨。

西门子能源全球高级副总裁姚振国公开表示,“在当前中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我们期待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挖掘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程迎军对记者说,国内氢能产业尚处于早期阶段,国内外企业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在制氢领域,科德宝作为一家零部件供应商,“我们会比较早地寻找一些合作机会,基于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产品和工艺研发。例如电解槽隔膜基材,之前我们最多只能做到1米的幅宽,但国内商业化的大型电解槽对隔膜幅宽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快速对工艺进行了改进,目前幅宽上已经达到要求,并已经交付给客户进行下一步验证。”

此外,为了进一步贴近中国市场,在本届进博会期间,科德宝还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强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生态,并进行工程师及相关人才培养,联合孵化、投资具有潜力的项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