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小市值追踪|两大业务支持天准科技业绩高增,人形机器人或是下一个增长点?

第一财经 2024-03-08 17:02:33 听新闻

作者:周毅    责编:周毅

天准科技,一家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主要业务为视觉测量装备、视觉检测装备、视觉制程装备和智能驾驶方案,尤其是机器视觉业务,占公司收入的90%以上。

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步伐加快,产业链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一些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将出现增长趋势。

科创板机器视觉龙头天准科技(688003.SH)2月24日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48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41.58%。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视觉测量装备、视觉检测装备、视觉制程装备和智能驾驶方案,从历年来财务数据观察,机器视觉业务占到公司收入的90%以上。不过到目前为止,公司的业务收入主要是在消费电子以及智能驾驶领域,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在工业上的应用,公司也有望分享行业发展红利。

消费电子和智能汽车两大业务支持业绩高增

天准科技是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于2021年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上市以来,公司的业绩逐年上升,主业收入从2019年的5.4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6.48亿元(2023年业绩快报),年均复合增长率24.94%;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0.8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5亿元(2023年业绩快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96%,显示出较高的成长性。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统计,公司的财务特点是,上市以来每年四季度都实现全年营收的近5成、全年利润的8成左右,财务特征非常明显。

天准科技的业务收入主要是在消费电子以及智能驾驶领域。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是苹果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1.45亿部,较上年同期下降1.81%,比2022年的同比8.38%的降幅显著收窄,显示出消费电子市场正在复苏,因此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经营环境也将逐步向好。

2024年1月9日,公司发布公告自愿披露获得消费电子领域某新型零部件的尺寸测量设备订单,合同总金额为9047.4万元,预计将对2024年生产经营产生积极影响,该订单也体现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以及客户认可度。

天准科技的另一项主要业务是智能汽车业务。公司在2023年获得多个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开发定点机会,逐步得到更多汽车主机厂的认可。公司智能驾驶相关的产品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地平线J5平台的乘用车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可实现乘用车的智能驾驶;第二类是采用英伟达Jetson平台的智能网联产品,可实现低速无人车辆的自主导航、自动运输等功能。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形成公司更好的经营环境

2023年12月13日,特斯拉放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2代”,整体性能大幅度提升。对此,天准科技12月2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未来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择时选择机会展开布局。

天准科技拥有机器视觉平台,其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在国内的工业机器视觉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中商产业研究院研报显示,2021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122亿美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约14.9%。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2023年度市场研究报告,2022年国内机器视觉市场总体规模约310亿元,其中机器视觉系统85.4亿元。

天准科技表示,机器视觉行业属于科技创新型产业,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掌握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机器视觉技术深度融合到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制造等工业场景中,需要在包括算法、软件、精密光学、精密驱控技术等领域积累大量的技术,跨越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都需要生产厂商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较高的技术门槛对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构成了壁垒。

中泰证券表示,伴随AI技术发展,深度学习算法的加持为机器视觉应用场景的拓宽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机器视觉的效率及准确性;从过去简单的标准化应用场景,过渡到更为复杂的非标检测领域。AI+机器视觉的应用,有望快速推进机器视觉在未来其他领域的应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42.95万台/套,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8.1%。随着工业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的逐步应用,机器人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会带动机器视觉市场的扩大。天准科技未来开拓人形机器人市场,或将为公司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