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餐饮经济回升向好,高人工成本等“三高”难题仍亟待破解

第一财经 2024-04-04 08:57:1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

55%的受访餐饮企业表示员工紧张,28%的餐饮企业表示员工极度短缺。餐饮业的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百胜中国在多个场景实现人工智能落地;北京华天将经营重点向线上转移,推出华天线上会员商城和自营外卖小程序;中国邮政开咖啡店,格力集团成立餐饮管理公司,瑞幸咖啡与中国茅台联手推出新品;多地“美食+旅游”带来了大量的游客……

2023年是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中国餐饮经济展现出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鲜明特点。

在2日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目前,中国餐饮业快速复苏态势稳健,“2023年全年餐饮收入迈上了历史新台阶”。她介绍,2024年1-2月,全国餐饮收入实现9481亿元,呈现出较强复苏势头,餐饮市场依然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国烹饪协会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经济回升向好,餐饮收入实现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比去年上升1.2个百分点。

杨柳介绍,随着生产生活有序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积极开展文旅+美食、夜经济、展演+美食等促消费活动,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快速复苏。我国餐饮市场运行呈现出快速复苏态势稳健、数智化加速产业升级、消费者健康饮食需求上升、餐饮消费更加注重“质价比”、跨界合作开辟新赛道、“美食+”促进地方消费等特点。

杨柳同时表示,中国餐饮业在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成本压力不断加剧、数智化转型仍显滞后、同质化竞争亟待破局、劳动力及人才短缺突出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和新挑战。

“近年来商铺的租金上涨抬高了企业及加盟商的运营成本,对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杨柳说。中国烹饪协会的调研发现,疫情后,餐饮企业租金大幅上涨,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餐饮的“三高”问题在疫情后尤其突出。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对餐饮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挑战。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快速进入市场,选择模仿行业内的成功模式,而不是投入资源进行创新和研发,导致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逐渐趋同,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

餐饮业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摄影/章轲

调研还发现,2023年以来,餐饮企业员工短缺问题越发凸显。55%的受访餐饮企业表示员工紧张,28%的餐饮企业表示员工极度短缺。餐饮业的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青年人才进入餐饮业意愿低、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越发突出。相比其他行业,餐饮业数智化转型仍显滞后,许多传统餐饮企业的投入和应用不够,创新发展不足。

“作为餐饮行业‘三高’(高房租、高食材成本、高人工成本)之一的人力成本,仍然是增速最高的部分,人力成本是近年来国内餐饮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业内专家牟宗庆说。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调研也发现,餐饮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市场上缺少针对餐饮行业的大型软硬件开发商;很多线下餐饮门店的数据碎片化,如何实现数据线上和线下、内部和外部打通是个难题;餐饮企业的发展依赖头部的数据服务商,如何实现共赢,仍待破局。

牟宗庆介绍,目前,餐饮行业手工点餐、现金交易和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许多餐厅仍然依赖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缺乏高效的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标准化程度不高和菜品质量不统一导致客户体验的不一致性。此外,餐饮行业在碳排放和餐饮污染方面的问题依然明显,亟需改善和优化。

餐饮业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今年3月28日,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餐饮服务品质,优化餐饮业发展环境,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推出精品美食旅游线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餐饮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和自动化餐饮设备设施应用给予适当支持。健全银企对接机制,为餐饮经营主体融资提供便利。

第十七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烹饪协会等多方建议,加大餐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降低增值税率、提供税收减免、允许抵扣更多的经营成本。通过低息贷款、贷款担保、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减少餐饮企业融资成本。鼓励餐饮从业者对传统烹饪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菜品。

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控制劳动力成本。同时,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平台机制作用,推动餐饮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