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发力点?| 中国观察

第一财经 2024-04-16 17:02:41 听新闻

作者:柯马克 ▪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政府在两会期间发布的政策反映出对于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环境整治的平衡。

在最近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将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图1)。

政府今年不准备采取强刺激措施。这是由于两个原因,首先,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即使总需求远低于总供应,劳动力市场似乎也处于大致平衡状态。自去年二季度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处于疫情前前的水平(图2)。政府将今年的失业率目标定在5.5%左右,如果失业率超过5.5%,预期会出台额外的刺激政策。

其次,政府了解过度的政策刺激可能会带来风险,会损害中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

最能说明这些风险的是整个经济的杠杆率,即非金融部门信贷占GDP的比率。这些数据由国际清算银行编制,汇总了家庭、非金融企业和政府的债务。中国的杠杆率是3倍多(图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为了评估与政府相关的一般活动的刺激作用,我将从财政储备中提取的资金和资产负债表外的资金赤字加到总体赤字中(图4)。按此方法调整后,今年的赤字率将达到7.2%。而2023年和2022年经调整后的赤字率分别为6.2%和6.4%。

关于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似乎失去了一些效力。2010至2019年,广义货币增长与名义GDP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图5)。而2020至2023年,两者之间呈负相关。

贷款增速从2019年的近11%降至9.5%(图6)。由于通胀的下降幅度大于名义利率的下降幅度,因此实际利率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2%。

有迹象表明,信贷有望恢复增长,今年1月,银行向家庭发放了近1万亿元的贷款,高于去年1月的2570亿元和2022年1月的8430亿元(图7)。

面对温和的经济刺激,一些观察家怀疑中国能否实现5%的增长。要了解可能的经济增长点,看看柯布-道格拉斯对经济供给侧的分析是有用的。

让我们从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演变开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正在减少,整体就业人数从2018年开始下降。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将使2024年的GDP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图8)。

我们使用永续盘存法,从不包括住宅房地产投资的实际资本总额中构建生产性资本存量。实际生产性资本存量增长会为GDP带来3.3个百分点的增长,略高于2020-2023年,但低于2016-2019年。

假设人力资本将继续随着普通工人的受教育年限增长,其应该会在2024年为GDP带来0.4个百分点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效率的指标。它是供给端最不稳定的部分,也是最难预测的部分。预计2024年TFP会为GDP带来1.9个百分点的增长。总之,预计今年经济的供给侧可能增长5.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首项重点工作。政府明确想要通过鼓励创新来提高TFP。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具之一是加大研发投入。2017年以来,研发支出已经增长了近90%,占GDP的比重从2.15%升至2.64% (图9)。

展望未来,政府希望研发支出投入转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健康和养老以及绿色技术。

另一种提高TFP的方法是优化劳动力的分配。2022年,受雇于农业的劳动力占比略高于24%,较2010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内,服务业劳动力占比则从35%升至47%。劳动力的重新分配导致这两个部门的生产率趋同(图10),这一直是TFP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劳动力优化的过程远未结束。就生产率而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仍比农业的劳动率高出2.6倍。此外,农业就业人数在2022年上升,扭转了多年来的趋势。

政府热衷于确保劳动力充分流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需要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将把加速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作为优先事项,推进非户籍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政府今年的目标之一是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5%。疫情期间,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放缓,2019至2023年,单位GDP能耗仅下降了3.4%(图11)。

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在两会期间发布的政策反映出对于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环境整治的平衡。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文 | 柯马克 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