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比音勒芬业绩连年上涨,但高尔夫服饰赛道也开始拥挤起来

第一财经 2024-04-30 19:26:53 听新闻

作者:刘晓颖    责编:乐琰

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嗅到细分领域的商机,陆续推出高尔夫系列服饰。对比音勒芬来说,未来的生意也许没有那么好做了。

在国内,如果提及与高尔夫相关服饰品牌,有第三方市场报告称,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一个名为比音勒芬的品牌。经常旅游出差的人对这个品牌或许会有些许印象。与高尔夫深度绑定的比音勒芬常年出现在各大机场、火车站里,并开设门店。

业绩连年上涨

根据官网,2003年,比音勒芬在广州正式成立,主要从事自有品牌比音勒芬高尔夫服饰的研发、品牌推广、营销网络建设及供应链管理。2013年比音勒芬与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合作伙伴,2021年,公司为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研发设计东京奥运会比赛服。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统计结果显示,比音勒芬高尔夫服装列2021年度同类产品综合占有率第一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62.87%,市场销售份额为72.81%,市场覆盖面为56.25%。

2016年,比音勒芬(002832.SZ)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为“中国高尔夫服饰第一股”。从业绩来看,上市后,这家公司一直保持增长,即使在疫情下也不例外。2018年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76亿元、18.26亿元、23.03亿元、27.20亿元、28.8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92亿元、4.07亿元、4.99亿元、6.25亿元、7.28亿元。

而这样增速保持至今。根据目前公布的全年业绩和一季报, 2023年该公司收入增长22.58%至35.3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25.17%至9.11亿元。目前比音勒芬近70%的收入来自于直营渠道分布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商场、客流量较大的机场、知名球会会所、酒店等。截至2023年12月31日,该公司净新开门店64家,总门店数为1255家,其中直营门店共607家,加盟门店共648家。2024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17.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62亿元,同比增长20.43%。

分析人士认为,比音勒芬能够“逆势”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除了其本身定位的赛道竞争尚不激烈,也与大环境发展有关。近些年来,随着高尔夫球运动被列入奥运会体育项目,新消费趋势、政策支持等诸多利好因素的影响下,高尔夫球逐渐受到关注。高尔夫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度持续上升,球场人员规模不断增长。尤其是自2016年起,相关部门对于高尔夫运动的态度转向鼓励,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高尔夫运动的健康发展。2017年高尔夫球协会发布了《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高尔夫球参与人数达到3000万人,青少年参与人数达到2000万人的目标。

更多玩家入局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高尔夫球似乎正成为又一个时尚潮流席卷时髦青年的社交圈。许多运动、时尚博主会分享自己在球场上的挥杆照。此前,被称为“中国高尔夫球第一人”的冯珊珊的出现也提高了高尔夫球在国内范围的关注度。

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开始嗅到这一细分领域的商机,陆续推出高尔夫系列服饰。2022年,Lululemon推出了自己的高尔夫线。公司方面认为,品牌的很多产品都很适合高尔夫场景,并将这些产品引入了中国。Lululemon还签约了两位职业高尔夫运动员作为品牌大使。而安踏旗下的FILA早前走时尚运动风,这两年也开始发力高尔夫这一细分赛道并推出新的子品牌FILA GOLF。今年,FILA签约了不少年轻的高尔夫运动员,公司方面认为,作为高尔夫非发达国家,多年来中国高尔夫一直在寻求突破。FILA认为,中国高尔夫将迎来起飞时刻。韩国品牌TEENIE WEENIE也在2022年正式推出了TEENIE WEENIE GOLF品牌,并官宣知名韩国演员李圣经为代言人,借此来打开运动消费市场的大门。此外,像Lacoste、Nike也开发了高尔夫系列服饰。

入局玩家变多,比音勒芬注意到了这个市场变化,于是开始向外拓宽扩大自己在时尚领域的涉猎范围。2023年4月,该公司发布公告称,通过旗下子公司厚德载物向凯瑞特及盈丰泽润分别投资5700万欧元和3800万欧元(总计折合超过人民币7亿元),收购Cerruti新加坡和法国的100%股权以及K&C新加坡的100%股权,间接获得奢侈品牌“CERRUTI 1881”和“KENT&CURWEN”的全球商标所有权。上述两个品牌此前均为山东如意集团旗下Trinity Limited的资产。比音勒芬收购这两个品牌后,重新组建这两个品牌的总部,成立巴黎研发中心,打造产品设计研发及品牌运营国际团队。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