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眼里的光|对话文化守护者之指尖匠人

第一财经 2023-06-05 21:41:57

作者:彭佳    责编:沈晴

“眼里的光”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敦煌研究院里的同领域“友人”进行对话,本文是第二篇。
“眼里的光”第二篇:《指尖匠人》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敦煌,已然成为丝路的瞩目焦点,莫高窟更是全球粉丝心中圣地。很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莫高窟身上也曾有“时代的伤痕”:在它1650多年的历史中,有近400年无人管理。

从荒漠遗迹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典范,近8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源于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扎根大漠、薪火相传。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以超出常人的努力与坚持,克服了飞沙扬砾、物质匮乏等种种困难,最终让莫高窟永久保存、利用变成现实,让敦煌石窟艺术被全球更多人认知与热爱,让敦煌学再次熠熠发光。

敦煌的守护者给予公众的感动,不仅仅是一种油然而起的尊重,更是一种跨界的精神传承。千年历史里留存的美丽,是这条丝路上“人”之大成。每一个靠近石窟的人,都被时间塑造过的作品“再度塑造”,获得了心的平静。艺术的力量经由他们的眼,流淌过他们的手,变成了当代的作品或者生活方式,影响着更多的人。

2022年,在“壁画医生”事迹的感召下,普瑞眼科(集团)给敦煌研究院旗下一院六地千名职工进行免费眼健康检查,提供定额免费手术、免费配镜,呵护他们的光明。并且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敦煌研究院里的同领域“友人”进行对话。他们为了同样的梦想而眼里有光,他们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更加坚信信仰的纯粹与可贵。

“文化保护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加全社会的努力,它需要有深厚的公众认知和更加广泛的公众参与。我们不想去一味谈人的奉献和牺牲,而是挖掘梦想对人的驱动、艺术对人的滋养、事业心对人成长的帮助。我们感谢文化领域每一位专业人士的付出,我们看得到他们眼里的光。我们也想说,我们不仅看到了敦煌研究院,我们还看到了每一个闪光的匠人。”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缪惠琴说道。

“在敦煌,普瑞眼科的刘红山院长与我们的文物修复专家樊再轩在九层楼前对话,苏绣传承人姚红英与临摹师关晋文在画室交流指尖技艺,当代艺术家胡军军和雕塑师李林在涅槃窟观心自省,青年艺术家苑远与丁小胜在党河边认真讨论文物保护的数字化未来,都是别开生面的互相学习,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另一种生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罗华庆对这次“交流型对话”给予了高度评价。

“眼里的光”公益项目发起者普瑞眼科则持着很朴素的想法:“他们是敦煌的守护者,而我们愿守护他们眼里的光。”


第二篇:指尖匠人

千年前的石窟中,无数画工拈管濡毫,面壁寄情,将虔诚诉诸笔尖,绘出满壁丹青。画壁既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信仰。关晋文,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壁画临摹师,从业40年。沿丝绸之路向东3000公里,亦有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制着心中向往的艺术净土。苏绣传承人姚红英从业30余年,尤以绣制古画和佛教艺术造像见长。

苏绣传承人姚红英

今年,姚红英在绣制一幅莫高窟第159窟的壁画时,遇到了这些年来最大的创作瓶颈。她特地飞到敦煌,拜访关晋文老师,想要请教一些关于壁画的知识与技法。

特别巧的是,莫高窟159窟的这幅壁画竟然是关晋文临摹的第一幅。关晋文回忆道:“壁画临摹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壁画内容、绘制方法、艺术风格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慢慢品味才能理解透彻。在莫高窟工作的岁月里,最难的时候应该是初次进窟临摹。在一个洞窟里待了五年、一天必须画够五、六个小时以上,才能如期完成任务。没有人和你说话,经常是枯燥与寂寞伴着我们。至今想起来,这个艰难的过程,对我们都是一种历练,对我们后来的艺术道路是不可或缺的沉淀。”

关晋文,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壁画临摹师

关晋文说,刺绣与壁画临摹的共同之处在于同属造型艺术,材质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审美、情感追求是共通的。

姚红英听完特别感慨:“长久以来,我们这里的人们把做刺绣叫做’做生活’,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每一次的一针一线的创作,即是我对生命意义的虔诚表达。这一幅作品是我的新挑战,本来在思考怎么用刺绣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正好关老师临摹过这幅画,所以她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针线经纬里的世界和挥毫色彩间的领悟真的可以互相借鉴。”

莫高窟159窟的这幅伎乐图经典在这身菩萨微微翘起的嘴角和演奏时忘了自我的“投入感”。无论是色彩斑斓的颜料之上,还是萦绕指间的丝线之中,艺术家们摒除杂念和我执,体悟千百年前工匠们的落笔节奏,追寻匠心精神,不也是一种相似的投入么?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