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中国经营者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陆雄文:科创引领未来|中国经营者

第一财经2023-08-21 12:56:50

责编:程蕾

举报

2023年是第一财经创立20周年,这二十年也是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二十年。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和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使我们不得不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地突破认知边界,反复地重构商业的思维。因此,《中国经营者》栏目策划了特别系列“学院派重塑商业世界”。

本期嘉宾

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本期主持人

第一财经CEO 陈思劼

1.学院发展“四步走”

陈思劼:陆院长,今天非常高兴您能够作为我们的首期嘉宾,来参加我们的《学院派重塑商业世界》这样一个系列访谈。我们知道复旦管理学院是我们业内最顶级的商学院,最顶级的管理教育机构之一,您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复旦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吗?

陆雄文:再次感到荣幸,被您和第一财经来邀请做些分享交流。我们复旦管理学院经过应该说三十多年的发展,确实在世界范围里面被认为是世界先进的管理学院,我们第一任院长郑绍濂院长就提出要办国际化的商学院,第二任院长郑祖康院长就提出要办世界级的管理学院,我觉得我应该说传承了他们的理念,也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认为我们能做到今天,应该说坚持四个重要的理念,一个是面向世界,首先就是要博采众长,把全世界最好的,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最佳的管理实践要吸取进来,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注入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实践,同时我们面向未来,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是面向未来非常复杂的,多变的和不确定的时代去培养人才,我们同时未来不仅是为中国,将来要为全球。中国企业带到全球去,他们也可以加入全球化的公司,成为全球公司的高层,高级管理层,甚至于做到董事会成员,这是我们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陈思劼:好的,面向国际和面向未来,第三点是什么?

陆雄文:第三,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是要做资源的最佳配置。尽管今天我们看到我们管理学规模蛮大的,在校学生8000多学生,为国家多培养点人才,为世界经济多贡献点中国人才,然后做最优的资源配置,中国的老师跟国际老师结合起来,我们跟博科尼,我们跟LBS,伦敦商学院,我们跟MIT,我们跟香港大学、挪威商学院等等,还有华盛顿大学都有合作。最后一点,我觉得我一直坚持,一以贯之,商学院不是商业企业,我们只能什么?循序渐进,有机增长,资源是长期积累,一步步走下来的。我觉得管理学到今天,是我们三代,三任院长持续努力,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打造到今天这个程度,当然学生的支持,校友的回馈也是对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有这样四个方面我们一直在坚持,然后我们做到今天。

陈思劼:所以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和一以贯之的这样一种理念。所以这个已经是非常清晰的一个办学的理念体系,也把很多教学的方法论融汇在其中了。你刚才中间提到的有那么一个点我非常感兴趣,因为管院经历了比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其实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世界最近的经济发展也都是连在一起的。我挺想听听陆院对这样三种变化,就是管院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变化,国际经济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间变和不变的您的思考。

陆雄文:中国管理教育过去30年的发展完全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得益于中国的发展。因为两方面,只有中国发展了,才需要人才,有这个人才需求,也才有企业愿意来资助我们他们也愿意自己来投资未来,来学习,但回过来讲,我们培养好的人才,又回馈了对经济发展支持,我们能够让我们的毕业生去带领企业成功,把行业带上去,我们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是行业内的领袖,他们把整个行业去做了突破,去做了发展,甚至于把这个企业带向全球,所以这是一个相互支持,正向循环的过程。当然,还有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很大支撑。所以这是一个相互连在一起的过程,世界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了,相互依存。只要全球都想共享发展,都想合作共赢,所以他们离不开中国。我一直告诫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全球经济重构的时代,要抓住机会,我们要去有发言权,我们要去为世界的未来去提出我们的方案,提出我们的方向。

2.做科创企业的后盾

由陆雄文带领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一直将“科创战略”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展了系列科创管理问题专题研究,在创设了“科创企业家营”的同时,更是实地走访、调研了近百家科创企业,深度参与了中国科创的实际发展进程。那么,究竟该怎样用管理赋能科创?科学家创业的难点与痛点又有哪些?

陈思劼:面向未来,我们复旦商学院在战略上面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

陆雄文:面向未来,我们在三年前就启动了科创战略,是过去十多年,很多科学家从科学院所,从高校走出来,也有很多从海外回来,也有的从大企业出来,大企业原来他负责研发的,但是他在大公司里面的运作体系里面,他们是按照他的体系,按照他的预算来做的,但是他们自己出来创业,这件事情他们没搞过,很多人甚至于对什么叫管理他没概念,他们仍然是抱着实验室这套心态,他们从来没有做过产品,做过销售,后面的事情他就很茫然,这个实际上是很影响效率的,而且把技术变成产品,产品有小试到中试到批量生产,这个过程也很漫长。

陈思劼:确实,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他们可能同时要去做创业,在他们创业的过程中间,您认为破局的难点到底是哪一些呢?

陆雄文:有一个科学家做材料的,他以为两年就可以把一个东西做出来,然后他实际上用了八年时间,这当中就走了很多的曲折,投资人跟他又产生很多矛盾,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苏州的一家做材料公司,这是一个科学家背景。但是我觉得,我去看了以后我很感动,佩服他坚持不懈,应该说排除各种障碍,一个人顶住很多压力,像这样的案子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给我一个很大的触动是什么?如果我们早一点帮助他们,告诉他们你应该怎样去设计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怎么样更快地把这个技术变成一个产品,怎么把这个产品能够尽快地量产,这个过程中管理商业教育是可以起到很多支持的,所以我们就启动了科创企业家营。在2020年5月,我提出科创战略以后,在11月份我们就开启第一个班,然后我们很快二班三班一起去招,我们今年已经招了六期了。

陈思劼:您提出“无科创、无未来”这样的一个口号,在管院的内部针对这样的一个战略,做了一些什么样的调整吗?

陆雄文:我们在做科创战略的时候,我们是把所有现实的和未来的人才培养需求都结合在一起。同时,我在管理学院又倡导了科创战略的研究,今天在MBA、EMBA课堂里面所教的知识,90%多都是过去70年跨国公司在全球拓展的时候,他们建立了非常复杂的体系,他们要有复杂组织结构,跨区域,多事业部,然后还有职能的分工,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研发,财务这么细的分工,对一个小的创业公司来讲是不可能承受的,没这个钱,你要养这些职业经理,你就没有钱去做研发了。但是这个概念是可以借鉴的,你发展到要上市了或上市以后,你规模大了你可以借鉴。还有一半的机会可能是失败的,所以这个过程要进行管理问题研究,这个研究就是创新,国外有创业学,但是创业学的很多研究,我们今天讲的科创战略是瞄准硬科技的科创企业,所以有硬科技这样一些产品做出来的时候,是Me-too、Me-better。所以这个商业的教育的过程,营销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都有很多理论创新,所以在我们的科创发展过程当中,有大量现实的管理挑战和管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所以我在管理学校到目前为止设立了23个课题,专门围绕着科创企业的成长发展,从环境政策到企业内部管理,到公司治理,股权激励,商业模式开展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一旦研究出来,我觉得是理论突破,是理论创新。实际上过去30年主要还是西方理论引进到中国,我们基于本土化进行一种再验证,做修改调整的过程,没有真正原创的东西。所以这次我觉得我打开了一个大门,打开了一个天窗。

3.理论创新道阻且长

陈思劼:所以商学院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它应该是以教授为主体的,可是如果一个理论还没有被验证,您现在却要开始您的教授,或者说是不是还有一些新的方法,在使得这样一个过程变得在过程中间也富有创新性?

陆雄文:您这个问题非常好,陈总你也知道,我们在讲科创企业,他们在做技术的原始的研究,他们有一些科学原理,然后要去研究出技术,然后把技术变成产品,很多东西都是原创的。对吧?没有原创的东西没有价值,原创的时候还考虑到避开国际上的很多专利,你才会不侵犯知识产权,原创东西的失败率是很高的,不管是以后的商业还是前面的技术,都有很大的风险。其实我们研究何尝不是这样呢,用科创的精神,科创的思维,科创的态度,科创的方法来做理论创新的问题,有可能做不出来,有可能做出来,我们现在提出一些假设,但是过了三五年发现这可能是需要修正的,这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一边,老师们在做研究,做理论创新的过程,一边我们去跟同学去分享,也让同学参与这个过程。既去教同学,其实教同学的过程当中也是在做实验,同学在实验当中有成功有失败,我们再去总结,再去提炼,这是理论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其实也是在做科创,我们的教育在做科创,我们的研究也在做科创,要用科创的思维和方法去做我们的科创战略,这是我对于我们这次科创战略的一个认识。

陈思劼:是,陆院讲得非常透彻了,其实就相当于也变成一个动态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实际上都把研究最深的这样一个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下一个时间点,这个知识可能也在进一步前进。

陆雄文:对,不断地更新迭代。打一个我认为是比较妥当的比方,但是大家听上去觉得我是不是有拿我们的科创企业家,科创的青年同学在做实验,某种角度来讲,我是在做临床研究,我认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配方,有了原始的一些药丸,实验了以后,然后我才能去报正式的批准,所谓正式的批准就是我要发表论文,在顶级的论文上发表,然后别人再验证,他们不断地去围绕我们的研究成果,理论发现,他们很多人再去做重复研究,反复研究以后这个理论就站起来了。所以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理论创新自然的过程,跟科学的研究,跟技术的创新其实原理是一样的。

4.从三区联动到多元共创

1922年复旦大学落户杨浦区,2003年,杨浦区初次提出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为核心架构“三区联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项目也为管院的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定基础,以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为依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又将如何以全新的姿态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陈思劼:我觉得管院本身,复旦管院本身其实整个未来发展的规划也是相当宏大的,现在是三区联动,又是多元共创,这方面,陆院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介绍您的整体想法?

陆雄文:三区联动,杨浦区政府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我们今天马上要建成、落成的这些新校园,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长期的战略,面向未来,利用新校园的平台,当然我老校园保留,新校园、老校园我们将来要打通,形成一个实际上连在一起的,两边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一个更开放,一个更加沉稳冷静,聚焦做研究,聚焦全职学生培养,那边的开放,在职学生,培训的学生,应用的研究开放给社会,让各种社会资源进来跟我们共创,这样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同时那个新校园不仅是上海的地标,也是全球管理教育界的地标,所以我们在那边会做更多的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项目,所以这是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安排。

5.企业治理是责任也是情怀

陈思劼:您的这么多学生,在您的培养之下逐步成长起来这个过程中间,我想您心中一定有一个对中国未来的商业人才,未来的企业家,未来的商界精英,您心中的一个定义,有哪一些素质的人,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商业发展中间,经济发展中间起到更大的作用?

陆雄文:我们真正成功的企业家或者企业领袖或者说高层的职业经理,必须要有很大的一个愿景,很大的一个责任感,很大的一个情怀,要为这个国家,为产业去发展作出贡献。这个社会的文明的基础是商业文明,这个社会要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国家,一定要依赖于企业作为基础,不但要让企业成为这个产业领头的企业,去不仅是要为股东创造财富,也要为员工创造福利,还要为顾客创造让他满意的,付得起钱的产品,不仅在创造物质财富,你们也在创造和传播精神财富,要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要有一种情怀去做事情。

我说中国大概来讲有四代企业家,这前三代企业家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脱贫,为了致富,为了去求财富而去办企业的,但今天科创企业家甚至这些人不把财富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是要把产品做出来,造福这个社会,这是他们很大的情怀,要为这个社会的产业发展去引领方向,我觉得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真正的企业家和高层经理要懂得整合资源,让企业有条不紊,有序地,有体系地去发展。它的经验只限于那个产业,那个赛道,你如果没有这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你不能够走得很远,不可能走得很远,

陈思劼:您刚才讲了您对优秀的,未来的管理人才的几点想法,一个他要价值驱动、使命驱动,第二,他要有系统化的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要点?

陆雄文:我觉得非常重要是第三,要有非常强的一个远见,远见卓识,今天是科技革命到来的时候,新的产业革命马上也在蓬勃兴起了,然后全世界的经济秩序又在重构,未来你一定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你要懂得国际政治,要懂得世界历史,要懂得科技。科技革命突破,比如说ChatGPT突破以后,它会成为全世界各个领域技术的底层的技术。

陈思劼:基础设施。

陆雄文:基础设施,你讲得非常对,要让自己不断学习,不能局限于,拘泥于原来的管理知识体系,所以这种远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建立起来的,很多人看着都是一片迷雾,但是在迷雾当中,有人就看到光亮,有的人看到未来,能够洞见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第四是要有勇气,你应该无所畏惧,你有了试错的勇气,即使一次两次可能会挫折,但挫折以后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你还应该有勇气去跑,真正的领导者,他首先是自驱的,真正的领导力不需要官方的给你赋予和定义,你天然在那边就会去影响别人,别人愿意跟随你。将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我们复旦管理学毕业的学生和校友还能够扮演全球领导者角色,能发挥全球领导力,这时候中国才能走向世界。

6.携手共创引领未来

陈思劼:2023年刚好是第一财经的20周年,我们是在2003年的7月份,这个品牌,这个名称才成立的。在这20年当中,其实我们也和管院一样,我们也是在见证,见证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到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总感觉面向未来,我们似乎还有一点点应该去做的事情,有一点点使命和责任,和管院也是一样的,就这个问题我也很想听听陆院长的见解,您觉得媒体和管理学院在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企业家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陆雄文:首先恭喜你们,20年生日快乐,我觉得第一财经短短20年已经打造成中国传媒领域里面,尤其是财经媒体领域里面非常有影响力,受到广大商界、企业界人士、专业人士所喜欢的一个媒体,我也是第一财经的粉丝,一个忠实的读者和收看人。你们一直想为中国财经事业的发展,不管是金融的还是工商的发展,去传播正能量,传播思想、传播知识、传播好的经验,好的案例,我觉得我们其实在最原始的,最本质的基因里面是一样的,我们都有一种情怀使命,希望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不仅在媒体上传播,也可以在商学院形成教学案例,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你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20年正当年,我觉得我们正好走在一个同样的方向上,同样的一个道路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携手合作。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